课程思政
 总书记与大学生(视频) 
 百年精神谱系 
 革命先驱 革命家 
 院士 科学家 
 红色建筑遗产 
 建筑学科关联性 
 相关工程案例 
 行业规范与标准 
 
 
当前位置: 首页>>课程思政>>院士 科学家>>正文
 
吴良镛
2021-12-23 23:32  

一、简介

吴良镛,男,汉族,江苏南京人,中共党员、民盟盟员,1922年5月出生,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中国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其先后获得“世界人居奖”、国际建筑师协会“屈米奖”、“亚洲建筑师协会金奖”、“陈嘉庚科学奖”、“何梁何利奖”以及美、法、俄等国授予的多个荣誉称号。

2012年2月14日,荣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吴良镛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良镛从事建筑教育及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

二、人物经历

1922年5月,出生于南京。

1944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

1946年,协助梁思成创建清华大学建筑系。

1948年9月,入美国匡溪艺术学院建筑与城市设计系,师从沙里宁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1950年,美国匡溪艺术学院建筑与城市设计系获硕士毕业,同年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建筑系任教。

1978年,任清华大学建筑系系主任。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三、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在建筑教育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多次获得国内外嘉奖,1996年被授予国际建协教育/评论奖。此外他主持参与多项重大工程项目,如北京图书馆新馆设计、天安门广场扩建规划设计、广西桂林中心区规划、中央美术学院校园规划设计、孔子研究院规划设计等。其中他主持的北京市菊儿胡同危旧房改建试点工程获1992年度的亚洲建筑师协会金质奖和世界人居奖。 

建筑领域

吴良镛长期从事建筑与城乡规划基础理论、工程实践和学科发展研究,针对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建设规模大、速度快、涉及面广等特点,创立了人居环境科学及其理论框架。该理论以有序空间和宜居环境为目标,提出了以人为核心的人居环境建设原则、层次和系统,发展了区域协调论、有机更新论、地域建筑论等创新理论;以整体论的融贯综合思想,提出了面向复杂问题、建立科学共同体、形成共同纲领的技术路线,突破了原有专业分割和局限,建立了一套以人居环境建设为核心的空间规划设计方法和实践模式。该理论发展了整合人居环境核心学科──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的科学方法,受到国际建筑界的普遍认可,在1999年国际建筑师协会通过的《北京宪章》中得到充分体现。作为对宪章的诠释,同时发表了《世纪之交的凝思:建筑学的未来》。

Ø 主持参与北京图书馆新馆设计、天安门广场扩建规划设计、广西桂林中心区规划、中央美术学院校园规划设计、孔子研究院规划设计等多项重大工程项目。 

Ø 主持参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江苏省南通市城市历史与发展研究、天津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山东省临沂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江苏省徐州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江苏省常武地区空间发展规划、江苏省无锡县县域规划、江苏省无锡市空间发展规划、江苏省苏州市及苏州地区空间发展规划、江苏省张家港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等多项重大城市发展战略、城市规划研究项目。

Ø 主持参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博物馆、江苏省南京市金陵红楼梦博物馆、江苏省南通博物馆、山东省济南市城市设计、北京白塔寺地区旧城改造规划设计、曲阜孔子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及美院附中校园规划、中国历史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前期方案、北京市菊儿胡同危旧房改建新四合院工程、海南省三亚市中心区城市设计、广西桂林市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北京天安门广场扩建规划设计、北京长安街规划设计、北京汇通祠修复工程、北京图书馆建筑方案设计(为中选方案的五位建筑师之一)等多项城市设计、建筑设计项目。

Ø 主持参与中长期规划(科技部研究课题)、中国城市化与文化发展(子课题: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文化研究,中国工程院科研项目)、京津冀北(大北京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 (建设部重点项目)、中国住宅2000研究、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人居环境:基本理论与典型案例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项目)、滇西北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规划研究、东北亚地区城市化发展新途径研究、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建筑环境的保护与发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重点项目,与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合作)、亚洲城市研究网(加拿大国际开发署项目;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人居研究中心合作)等多项重大科研课题。

人居环境

作为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创始人,吴良镛运用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成功开展了从区域、城市到建筑、园林等多尺度多类型的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在京津冀、长三角、滇西北等地取得一系列前瞻性、示范性的规划建设成果;主持开展京津冀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对2004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天津总体规划修编等起到重要作用,在实践中取得的创新方法,被纳入《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有力推进了城乡建设的科学发展;主持完成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工程,推动了从“大拆大建”到“有机更新”的政策转变,为达成从“个体保护”到“整体保护”的社会共识,做出了重大贡献;主持设计曲阜孔子研究院等建筑,创造出一批传统文化内涵和现代艺术整体性相统一的建筑。 

针对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建设规模大、速度快、涉及面广等特点,吴良镛创立人居环境科学,建立了一套以人居环境建设为核心的空间规划设计方法和实践模式,受到国际建筑界的普遍认可。成功运用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开展区域城乡、建筑、园林等多尺度、多类型的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主持参与北京图书馆新馆设计、天安门广场扩建规划设计、中央美术学院校园规划设计、孔子研究院规划设计等多个重大工程项目。

科研成果

1990年,国家教委授予吴良镛北京奥林匹克建设规划研究科学进步一等奖,国家教委授予其著作《广义建筑学》科学进步一等奖。

1992年,北京市菊儿胡同危旧房改建试点工程获度的亚洲建筑师协会金质奖,在联合国总部获世界人居奖(英国住房和社会住宅基金会)。

2010年,2010年度陈嘉庚技术科学奖。

2012年2月14日,荣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学术论著

出版著作16部, 此外还参与编纂书籍多套,发表学术文章200多篇。

人才培养

教育事业

1946年,抗战胜利后,吴良镛协助梁思成先生在清华大学创办建筑工程学系。建系之初,梁思成在美讲学,只有林徽因教授与吴良镛二人执教。1948年夏,经梁思成推荐,吴良镛赴美,在著名建筑师E·沙里宁主办的匡溪艺术学院进修。1950年,获得该学院硕士学位后,经梁思成邀请,回国重新执教清华大学。

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进行调整,原北京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系并入清华大学,建筑系规模迅速扩大。良镛担任建筑系副主任期间,负责主持日常教学行政管理工作。并注意从国情和本专业教学特点出发,制定了建筑系的全新教学计划。

50年代初,他是指导建筑学专业第一批研究生的导师。1981年,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博士生导师;1984年,为中国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培养出第一位博士学位获得者。

80年代初期,研究现代西方建筑教育的成就与不足,总结了中国建筑教学发展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关于“建立多层次的教育结构,广泛培养多种建筑人才”、“教育机构、研究机构与生产实践结合”、“注意职业教育的地区性”、“重视建筑师的社会培养与社会联系”、“教学上将建筑设计扩展为人类居处环境的创造与设计”等建议,既是对建筑教育特点的概括,也是对建筑事业发展战略的倡议。在他的推动下,1988年,清华大学建筑系改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培养出一批批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园林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水彩画家

吴良镛自小就喜欢绘画。特别是进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就读时,徐悲鸿、傅抱石、吴作人等著名绘画大师都在该校的艺术系执教。吴良镛深受其艺术熏陶。毕业后,徒步行走于重庆、贵州、云南一带,边走边画,曾有很多优秀的画作问世。举办过7次个人画展。 [5] 

荣誉表彰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5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1996年,国际建筑师协会授予国际建协教育/评论奖。

1999年,法国政府授予法国文化艺术骑士勋章。

2000年,国家建设部授予首届“梁思成建筑奖”。

2001年,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建筑环境的保护与发展研究获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二等奖。

2002年,荷兰克劳斯亲王基金会授予2002年度克劳斯亲王奖。

2003年,著作《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获第11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中央美术学院及附属中学新校园规划设计获教育部优秀建筑设计奖。

2004年,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2012年5月,入选南京大学“2012南京大学杰出校友”。并颁发南京大学“校友杰出贡献奖”。

此外还获得有国务院、国家教育部、科技部、北京市政府等颁发的全国先进工作者、特殊贡献奖、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等奖项。

科学技术部2016年1月4日在北京举行小行星命名仪式,吴良镛获此殊荣 。

2018年11月,入选100名改革开放杰出贡献对象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吴良镛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

2019年12月18日,入选“中国海归70年70人”榜单。 

2021年6月,被中共中央表彰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四、人物评价

吴良镛导师沙里宁:一方面要追求现代性,一方面不能忘记中国的根基,要在中与西、古与今结合方面找出自己的道路。 

美国建筑师协会称:新中国建筑与城市规划的先行者和杰出的建筑教育家。 

中国科学院:凡是见过吴良镛的人,都会从他身上品读出老一辈科学家爱国、无私、勤奋的独特气质。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左川:他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放在工作上,许多城市管理者经常给吴老打电话,征求他对城市规划的意见。有的甚至直接找上门来。他总是不厌其烦、亲自接待。 

作为全球知名的建筑学者和教育家,吴良镛抓住一切机会讲述中国故事,传承中国精神,发挥沟通中外的桥梁纽带作用,引领中国建筑走向世界。

在鲐背之年所著的《良镛求索》一书中,吴良镛回忆道:“新中国成立,建立了新的政治体制,在祖国建设上,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我从美国留学回来,走入建设祖国的行列中,将个人力量都投入到清华建筑系的发展和新中国的城市建设中。”70年来,吴良镛笃定前行、勇挑重担,始终牢记一名共产党员所应肩负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吴良镛是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1980年以来,中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影响最广的城镇化。世界上并没有现成理论适用于中国。吴良镛认识到人居在中国城镇化中的核心地位,建立了人居环境科学。这一理论填补了中国城镇化建设基础理论的空白。

1999年,由吴良镛起草的《北京宪章》,以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为基础,在国际建筑师协会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上通过,这是国际建协1948年成立以来唯一的宪章,标志着人居环境学说被世界建筑学界普遍接受和推崇,扭转了长期以来西方建筑理论占主导地位的局面。国际建协前主席斯古塔斯称其为“国际建协大会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篇章”。

90余岁高龄时,吴良镛仍坚守在讲台上。他提倡“治学要把为学和为人紧密结合”,为我国城乡建设领域培养了大批骨干人才,谱写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生动篇章,他的教学思想和学术理念深刻地影响了一代代学人。

为表彰吴良镛的杰出贡献,2015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命名国际永久编号9221号小行星为“吴良镛星”。

如今,已99岁高龄,拥有61年党龄的吴良镛始终坚持不懈地践行着入党誓言。正像他在自传里所述:“我虽然人生九十,但仍然不懈追求,追求国家富强,社会和谐,环境健康,人民宜居。”

关闭窗口
 
 
 
 
 网站地图 | 返回首页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学校地址:广州市东风东路729号 邮编:510090      粤ICP备05008833号